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发布日期:2018-05-24 编辑整理:山东自考网 【字体: 】  【加入自考交流群】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考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
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 
C.组织教育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 ( ).
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 ).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
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
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 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 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 ).
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
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 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 ).
A.《爱弥儿》 
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历年真题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本文地址:http://www.sdzk.sd.cn/lnzt/11787.html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山东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