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二)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作者对北宋灭亡的原因进行探讨,他认为,早在宋朝开国之初的边境中就已经种下了后来覆亡的祸根。假如宋初收复了幽燕,那么宋朝边境上的攻守之势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他推崇宋太祖,因为宋太祖曾积藏金帛以谋取幽燕。靖康之耻是宋朝长期以来推行苟安妥协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北宋灭亡原因的探索,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万端感触。
岳鄂王墓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封魏国公,能诗善文,有《松雪斋集》行世。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凭吊岳飞墓,沉痛地追忆了南宋统治集团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抒发了作者缅怀故国山河、抨击上层统治集团误国政策的民族情绪。
○颔联和颈联评论了岳飞之死与南宋灭亡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不以国家为重的误国政策,指出这不仅辜负了中原父老的期望,也由于杀害岳飞,自毁长城,导致了连偏安局面也无法维的恶果。
○尾联从历史的追忆和评信纸中回到眼前景,由景生情,因情入景,用拟人化的手法,西湖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也悲痛不堪。
○此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对眼前景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无不带着浓势的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工散曲,能诗,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此曲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示了封建统治的本质: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受苦的总是老百姓,从而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触景生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作者目睹了灾民哀鸿遍野的惨景,看到险要的峰峦、滚滚的波涛,使潼关成为千古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屡经战争的洗礼,作者由此想到曾在附近建都的秦汉,如今烟消云散,但这期间有多少百姓死于无辜。结句尤为精警,一针见血,感人至深。
○拟人笔法:在作者看来,作为历史见证人,山山水水仿佛也是有感觉的,它们为频繁的战争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潼关东临崤山,西近华山,山山相连,所以说“如聚”。上有高山,下有大河,黄河波涛滚滚,一个“怒”字表明动态,写得气势非凡。化物我为一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句的深刻含义:作者身临潼关古道,遥想赫赫有名的秦、汉两代王朝初兴之时,统治者都曾驱使黎民百姓为之建造华丽宫殿,而这一切顷刻间又随着王朝更替的战争烟火化为一片焦土,因此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在这种感叹中凝聚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一支花套——湖上归
○张可久,字小山,专力散曲创作,有《小山月府》。
○这套曲描写一次携姬游西湖,赏月观花、唱曲弹琴的过程,处处流露着封建文人的风流生活情趣。
○色调明快,文笔流畅:作者抓住西湖夜晚恬静清幽的特点,铺开描绘,使人物潇洒风流的举态与之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婉转流动的月夜欢乐图。
○巧妙而贴切地融化用前人诗句,如林逋的“晚山浓似佛头青”、“疏景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这些诗句皆与本篇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心情,以及自然景致有相似之点,信手拈来,增添了伤口的意境和美感。
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
○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剧作都是才子佳人剧,有《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
○此曲记述了寻梅的经过和心境,以孤山寒梅象征一种高洁脱俗的节操。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杂剧《屈原投江》
○全曲以一个乡民的口吻,嘲讽了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夸耀乡里的行径,并以蔑视的态度否定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严。
○化庄严为滑稽的讽刺手法:把那些体现封建帝王威严神圣的仪仗、侍从写得十分稀奇古怪、滑稽可笑,极具有讽刺味道。写还乡皇帝的本
[1]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串讲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