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学习笔记 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巴乌利美保育所
巴乌利美社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去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
巴乌利美保育所招收的对象是1~4半的农村孩子,是季节性的托儿所,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
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巴乌利美夫人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处于对贫穷的母亲们的深刻理解和对穷苦孩子们健康的关心而建立起来的。它作为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成为德国学前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
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一下两个方面:(1)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2)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弗利托娜幼儿学校把宗教、道德、读、写、算、唱歌、图画、军事训练、手工劳动等作为正规课程。
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
三、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
在福禄倍尔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还不能算做是正规的教育设施。直到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福禄倍尔为幼儿园儿童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运用他所设计玩具—“恩物”进行的游戏。(2)为幼儿安排多种作业活动,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3)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和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除了福禄倍尔本人以外,他的一些女弟子在推广普及幼儿园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团体,一个是1860年成立的以玛伦霍尔兹·别劳夫人为名誉会长的“柏林福禄倍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会”。另外一个也是由别劳夫人于1863年春天设立的“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1874年,这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倍尔协会”,而别劳夫人在德国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任务,她作为运动的领袖,积极地创办“福禄倍尔协会”,尽量多地设立幼儿园,为福禄倍尔幼儿园在德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把福禄倍尔幼儿园介绍到国外。
巴乌利美社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去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
巴乌利美保育所招收的对象是1~4半的农村孩子,是季节性的托儿所,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
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巴乌利美夫人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处于对贫穷的母亲们的深刻理解和对穷苦孩子们健康的关心而建立起来的。它作为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成为德国学前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
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一下两个方面:(1)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2)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弗利托娜幼儿学校把宗教、道德、读、写、算、唱歌、图画、军事训练、手工劳动等作为正规课程。
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
三、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
在福禄倍尔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还不能算做是正规的教育设施。直到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福禄倍尔为幼儿园儿童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运用他所设计玩具—“恩物”进行的游戏。(2)为幼儿安排多种作业活动,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3)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和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除了福禄倍尔本人以外,他的一些女弟子在推广普及幼儿园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团体,一个是1860年成立的以玛伦霍尔兹·别劳夫人为名誉会长的“柏林福禄倍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会”。另外一个也是由别劳夫人于1863年春天设立的“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1874年,这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倍尔协会”,而别劳夫人在德国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任务,她作为运动的领袖,积极地创办“福禄倍尔协会”,尽量多地设立幼儿园,为福禄倍尔幼儿园在德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把福禄倍尔幼儿园介绍到国外。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历史类 学前教育史学习笔记 德国的学前教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学前教育史学习笔记 德国的学前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