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七
第7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 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
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
人不仅是自然人,理是社会人,在人的许多生理性动机中都印不社会的烙印。如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已不是纯粹的本能机动了。
2.社会性动机:人类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交往、成就、成长动机等。
二、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
1.外在动机: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兴趣,不会轻易消失。
内在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奖赏却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三、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
1.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复杂,其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起的作用偏弱,称从属动机。
主导、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熟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一、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1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遗传的基本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件反射和奖赏等都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
交往动机产生原因:人是社会的动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活动。
1.合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的。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人们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伙伴情谊也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表现形式:
如夫妻感情、亲属亲情、邻里情谊、同学友情、同事情义等。这种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获得支持与依赖,具有安全感。
两种观点:
1.人们是为排除自己的恐惧才选择了与别人交往的行为。
2.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正是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动机。
二、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结构:含两种成分:1.追求成功的倾向。2.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是一处后天习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机因素。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富于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从优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
3.正确的归因方式:常把以往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进取。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会把以往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
三、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基于不同的人性观,涉及人为什么工作?有四个理论:
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常被外来刺激(诱因)吸引。
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的好内驱力。
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
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忠诚度都 会得到提高。
工作动机来自不同工作需要的驱动。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为了使自己更成熟,甚至为了寻求一种乐趣,而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因此工作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
动机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有:
1.本能理论:最早被提出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但不能解释所有动机行为。人的许多行为是后天学习来改变的,不全是先天机制的驱使。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其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从低到高级可分为五层:
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得到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不是绝对的)
3.认知与期待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认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动机力量: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个人依据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构成:三个层面可考察和定义情绪,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有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反映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等,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
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也是情绪表达过程。如悲伤时哭,高兴时笑等。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常成为人们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友谊感 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如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民族自尊心,父母对子女的爱。
情绪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
①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接纳感。
②愤怒: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③恐惧:引起恐惧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④悲哀: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其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可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2.情绪状态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
①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伤感时,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人平时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
②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③应激: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心率、呼吸变快,肌肉紧张、血压、血糖升高。应激状态不能维持过久,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3.情感的种类: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①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理智感: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③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
情绪情感的表达:
1.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人类交往活动中的信息表达中,表情起了重要的作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更多依赖于表情的作用)
2.表情的种类:
①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有泛文化性。七种表情: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视。最易辩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②身段表情: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不具跨文化性,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③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相互配合,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能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分:
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
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有些同时兼具增力和减力,如悲痛可使人消沉,也可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动机潜力: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
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行为的三方面变化,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这些情绪指标可反映出人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的调控功能非常重要,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1.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联系。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
2.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如考试压力越大,考砸可能性越大。中等程度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悲哀会影响工作或学习状态。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敏感性。对言语有补充作用,可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表情辨认对方的态度的内心世界。表情作为情感次序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教育类 自考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