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笔记 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认为人们常常不直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他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去获得这些知识的,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成了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的有用指标。他还进一步提出,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他人态度、情感等的过程没有多少差别。他说,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自己外显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推论而得来的。
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凯利提出,观察者用来对他人的行动或环境的原因作出归因所运用的法则,同样为行动者作出关于他本人的归因时所运用。
实体的特异性。对不同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一致性反应。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有这样反应的程度,即反应是否是一个一致性的反应。
一贯性。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归因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生理上的激起;认知标签。
他们的完整的实验设计包括下述条件:
第一,肾上腺素-忽略-欣快。
第二,肾上腺素-告知-欣快。
第三,肾上腺素-误知-欣快。
第四,安慰剂-欣快。
还有第五、六、七个条件,它们与第一、二、四个条件相同,有一点例外,即当助手与被试呆在一块时,助手行为的方式不同。即给被试呈现一种愤怒的情境。
实现结果发现,高度的愉快程度存在于肾上腺素-误知-欣快、肾上腺素-忽略-欣快的条件中;在肾上腺素-告知-欣快、安慰剂-欣快两个条件下,觉得愉快的程度较低。愤怒的条件和欣快的条件一样,当激起是高度的,除了助手的行为外,没有提供其他标签的时候,被试报告最为愤怒(肾上腺素-忽略-愤怒)。当提供了标签后,愤怒水平最低(肾上腺素-告知-愤怒),其次是安慰剂条件(也没有提供标签)。
他们的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一旦生理的激起产生后,人们会对自己的情绪作出归因,一般说来,形成归因基础的认知标签常常和产生激起的事件相联系。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教育类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笔记 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