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自考经济思想史考试重点七
第七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斯密(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优秀经济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第一个创立了比较完备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框架。他的出版于1776年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历来被视为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著作之一。
一、斯密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斯密经济思想产生于18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
1.18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行会手工业逐步分化瓦解,资本主义手工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国家已经基本上由农业国转变为以工厂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国了。
在农业上,议会通过了圈地法案,使圈地运动因合法化而达到高潮,小农基本上被消失了。资本主义的大农场普遍建立;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奴和农民分化为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圈地运动不仅促进了农牧业的资本主义经营,而且推动了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掠夺式对外贸易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的利润,推动了资本积累,成为世界上头号外贸和殖民强国;技术发明增多,机器大量使用,为产业革命准备了条件;英国产业革命逐渐酝酿和发展起来。
2.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及阶级斗争:
此时,英国存在三大阶级,亚当斯密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斗争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未完全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刚刚有了发展,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在社会生活中还未占主导地位。
二、斯密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条件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亚当(中间有个点)·斯密的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自由放任,贯穿于经济理论的本身。
三、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来源
1.斯密思想来源有三个部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潮、英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和重农主义。
2.从配第到斯密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斯密综合了先驱者的理论,建立了全新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
四、斯密的著作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内容浩瀚,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之大成。这本巨著汇集了从配第以后100多年间经济思想的优秀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基本思想及结构
1.基本思想:
该书着重论述的是影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1)国民财富即一国生产的人均国民收入量,是由生产性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部门的劳动量是财富的源泉。工农等各行业和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2)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2.结构:
全书分为五篇。
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和劳动生产物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自然秩序。这一篇从分工开始,进而研究货币,交换价值和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
第二篇着重分析资本的构成、资本积累的条件和资本的用途。以上两篇基本包括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部内容。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这一篇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因素。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是研究经济思想史,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作了分析批判。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论述国家的财政支出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
总之,斯密力图从各方面分析影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二)根本的经济政策原则
自由放任思想
(三)社会历史观与方法论
1.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一种明显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人性论”和“自然秩序”的立场和世界观。
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自然的、永不改变的。
他认为,人的活动是人的本性(利己心)决定的。道德上,既有同情心,利他心,又有利己心。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主观上要利己,客观上则实现了利他。利己必须以利他为手段才能利己。经济活动中主要是利己心起作用。追求个人利益和有代价地帮助他人产生了交换,这使双方都能达到各自利益的满足,这样就开展了社会经济活动。社会就是基于人性的交换的联合。
他认为,这种人性也是永久和永恒的。
2.方法论的二重性方法上的二重性决定了经济理论上的二重性。一方面在其“经济人”的假定下,赞美“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经济现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力图从事物内在逻辑上进行本质的探讨。
既有归纳又有演绎;既有历史又有逻辑的方法。
五、斯密的分工学说
(一)分工的优越性: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种转到另一种工种,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作许多人的工作。
(二)分工的缺点: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分工使工人常年累月从事单调死板的活动,损坏了工人全面的活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这既造成不平等,也对人的健康不利。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分工是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他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倾向导致分工。斯密否认分工是由人们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意义。但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的变化,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
(四)分工发展的条件: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大小,以及自由贸易的程度联系在一起。
六、斯密的货币学说
斯密的货币理论却代表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
(一)货币的性质和起源他认为,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是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
他认为,货币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克服商品物物交换的困难,以及克服物物交换中作为临时货币的商品太多不易记忆和衡量的困难。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越来越不便,于是有人就逐渐先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大家都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首要职能是流通手段。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另一职能——价值尺度。在谈到价值尺度时,斯密已触及到货币的本质,看到货币具有价值,是充当商品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此外,斯密还谈到货币的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三)流通中的货币量铸币量取决于一国靠铸币流通的商品价值。他有时甚至看出了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的商品价值和货币流通速度。
(四)关于纸币的看法纸币是流通界的新轮子。一是肯定了纸币代替铸币更为方便,同时认识到纸币的危险性;二是考察了纸币流通量规律。
(五)斯密货币理论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积极意义是:体现货币的性质、货币对职能的分析、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决定因素和关于纸币的看法。
局限性是:其论述的矛盾和不科学之处是可意识到的。
七、斯密的价值学说
(一)财富观
他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从劳动一般的抽象意义上说,这是很大的进步,为他关于生产劳动部门与非生产劳动部门的划分,劳动价值论的创立,都提供了条件。
但他在考察物质财富的源泉时,却忽视了自然因素的作用。
(二)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划分斯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出了二者的不一致性。
1.使用价值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是指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2.交换价值的大小与使用价值的大小无关。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较小的交换价值,或者没有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使用价值。
例如:钻石和水。
(三)交换价值斯密给自己的价值学说提出了三个任务:一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什么?二是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是什么?三是在什么情况下,市场价格会高于、低于或等于自然价格?
1.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1)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是该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活劳动量。
(2)商品的真实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3)这两种尺度的关系:斯密分析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实际是在“原始未开化状态下”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这是斯密的第一种价值论,即劳动价值论。
关于商品的真实价格即不同条件下的价值决定,斯密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就是所谓三种收入价值论。它认为,一旦有了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劳动生产物就不能完全归劳动者所有,而必须从中分出一部分给资本作为利润,还要分出一部分给土地作为地租,于是商品价格就有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这三者也就成为新条件下商品价值的三个源泉。斯密价值论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如下:
经济类型 斯密的价值论原始未开化社会 耗费必要劳动或支配的劳动 两者决定的相对价格是相同的现代社会 工资+利润+地租 耗费劳动大于支配劳动2.斯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敏感性及对价值论的影响:
斯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敏感性,使他感到了价值表现在形式上,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的不同。他的三种收入决定论虽然是错误的,但为“生产费用论”开辟了道路。斯密称,一切收入包括资本的利润在内都是生产费用,和生产费用相应的价格,斯密称之为自然价格,高于自然价格的价格,他称之为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
3.造成斯密二重价值观点的原因:主要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具体见P125.
4.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关系:
斯密对商品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是依照自然报酬率所出卖的价格,也就是恰好可以依照自然报酬率支付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价格,这个价格即价值;所谓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市场价格会偏离自然价格,偏离的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关系。
(四)斯密价值论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斯密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展开其经济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他首次宣称任何生产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因此他克服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偏见,真正从生产关系上来认识和研究价值理论,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缺点: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久化和绝对化了,忽略了研究商品和价值的社会实质,没有真正抽象出价值概念,由此造成了价值论中的两重性和矛盾以及错误。
八、斯密的阶级和分配学说
(一)三个阶级的划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二)三种收入的划分根据三种阶级划分的思想,斯密把社会总产品相应划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
(三)工资学说
1.工资的性质
(1)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这是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的情况;
(2)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了。
2.工资的数量变动:工资既然是劳动的价格,当然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工资的自然价格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生活并传宗接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的市场价格是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量,由劳资双方的竞争决定。
3.工资变动的趋势:工资的升降取决于市场上劳动的供求情况。对劳动的需求与国民财富的增长状况密切相关。
国家的繁荣富足与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是明显的资产阶级观点,但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有一定客观性,在劳动的实际价格受劳动力供求的影响条件下,雇主常居于有利地位。
(四)利润学说
1.按劳动价值论解释的利润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对劳动生产物的一种扣除,是工人劳动生产物中被别人占有的一部分。
2.按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的解释他把“来自运用资本的收入称为利润”,认为利润是价值的构成来源的部分之一,是资本的“自然报酬”。
3.利润变动的趋势:
资本增加会提高工资,因而倾向于减低利润;此外,竞争也会自然地倾向于减低该行业的利润。
(五)地租学说
1.从劳动价值论论述的地租斯密认为: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收入,是不劳而获的收入;从而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此外,他还分析了垄断对地租的作用。
2.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论述的地租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地租看作是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是地主阶级自然而然的收入。
3.第三种地租理论把地租看作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过“足够价格”的余额的观点。(足够价格是指足够补偿使产品进入市场所使用的资本、并提供普通利润的价格)
4.斯密关于地租的其他观点
(1)第一性地租和派生性地租他认为:农业地租是第一性地租;畜牧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是派生的地租。
(2)级差地租他的论述不及配第。在涉及地租量时谈到:“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九、斯密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
(一)斯密的资本学说
1.资本的性质
资本是用于再生产的那部分“预储资财”,是为取得收入而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
2.资本的来源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非勤劳”。
3.资本的划分根据资本带来利润的方式,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必须通过交换和流动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或收入的资本,包括货币、原材料及制成品。“固定资本”是指不必经过流动,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主要包括机器工具、营业用的不动产(厂房、机器和工具等)。
(二)斯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观点1.“斯密教条”:他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2.总收入和纯收入:斯密认为: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括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就是纯收入。
3.斯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缺点:斯密不彻底的价值论和再生产观点使其不能得出社会生产两大因素和两种社会消费的观点。
(三)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观点
1.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定义的两重性(1)认为生产劳动是同资本交换并生产利润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同收入交换不生产利润的劳动(2)认为生产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劳动,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生产价值的劳动,不固定或不物化在特定对象或商品中的劳动。
十、斯密的财政和税收学说
(一)关于国家和政府职能的观点
1.对国家职能的论述:
斯密从其经济自由主义出发,极力主张限制国家的作用,认为在自然而自由的制度下,国家的职能是:
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识记)
2.论述的依据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二)斯密的财政税收学说
1.财政理论的主要任务财政理论主要解决三个问题。P141.简言之,即财政支出、税收和公债问题。
2.关于财政支出的观点斯密把财政支出的费用分为四类:即国防费用;司法费用;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费用;君主和王公大臣的费用。
3.对于国家税收的观点
(1)征税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和经济。
(2)税收源泉:归根结底是从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原始收入源泉而来。
(3)税收的基本种类:地租税、利润税和工资税。
地租是“能够直接课税的对象”,是“最宜于负担特定税收的收入”。对地租征税不会对任何产业带来不利的后果,而且地租税无法转嫁。
利润税,是对资本收入征课的税收。斯密把资本收入分为支付利息和支付利息后的剩余两部分。
工资税,劳动需求和食物价格既定时,工资税会提高工资,最终又会通过提高物价和压缩地租转嫁出去。
(4)公债:是国家举借的一切债务的统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源泉。公债是有害的举债制度,既不利国,也不利民。
(5)公债的偿还问题和公债发行的原则:政府用预支的办法筹款,只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不使在限定期间内负担的债务,超过基金所能负担的数额。
②第一次预支未偿债之前,不作第二次预支。
十一、斯密的国家贸易和分工学说
(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思想
1.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看不见的手的含义: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实行有效的调节。充分实行经济自由,就会建立起理想的“自然秩序”,实现个人与社会两者最大利益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自由放任”的思想:“自由放任”的具体表现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
2.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的主要表现。
3.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实质:
(二)斯密的国际贸易和分工学说(P147-P148)
1.国际分工的好处:分工的好处是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社会劳动,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关于国际分工优势的原理
3.绝对优势原理
4.相对优势原理
5.斯密国际分工与贸易学说的实质实质是提倡自由贸易。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经济类 2020年山东自考经济思想史考试重点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