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笔记 总 线 知 识
一、总线和总线标准 前一单元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总线
总线是一种在多于二个模块(设备或子系统)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 为在各模块(设备或子系统)之间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总线由传输信息的物理介质以及一套管理信息传输的通用规则(协议)所构成。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可以含有几块、十几块插件和外设、这些插件和部件连接起来即可构成系统。许多微型机制造厂大量地以插件方式向各种用户提供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厂)产品。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构成微机系统。这些OEM产品包括CPU、RAM、ROM、EPROM、A/D、D/A,通用或专用接口电路,以至于各种各样的单板微型机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希望从不同厂家购买的OEM插件能插入外购或自制的机箱,亦即期望各个厂家生产的插件是兼容的,能方便地构成系统或扩充系统。为了实现兼容的目的,就要求各插件的几何尺寸相同,插头的插针数相同,插头上各插针的定义相同,以及控制插件工作的时序相同。这就从用户的角度提出了对总线结构的要求。从微机制造厂的角度出发按总线标准生产插件,将使其产品的应用面更广,从而一个厂家不必生产微机系统的全部插件,它只需生产本厂有专长的插件和OEM产品即可。因此、无论从用户还是从制造厂来说都提出了对总线标准的要求。随着微机工业的发展 确立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总线标准,微机制造厂根据各种总线标准以机箱方式向用户提供连接好的系统,可以用于各种场后。微机系统采用了总线以后,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处理速度,简化微机的系统结构,使系统易于扩充,而目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硬件的设计过程,减轻了软件的设计和调试工作,缩短了软件研制周期 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二)三类总线
按照总线的规模、用途及其应用场合.总线可分为三类:
1.片总线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芯片内部引出的总线:它是用微处理器构成一个部件(如CPU插件)或是一个很小的系统时信息传输的通路。
2. 内总线(I-BUS)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也就是常指的微机总线。它是用于微机系统中各插件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是微机系统所特有的,应用最多。
3. 外总线(E-BUS )
又称“通信总线”。它是微机系统之间,或是微机系统与其它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往往借用电子工业其它领域已有的总线标准。
图8-1示出三类总线在系统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各类微处理器的引脚信号即片总线,例如8086/8088CPU的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等即构成该芯片的片总线。内总线常用的有STD总线、MULTIBUS总线,PC总线PC-AT总线等,32位微机系统出现后又推出许多 32位微机总线 如 MCA总线、VME总线、EISA总线等。外总线常用的有RS-232C,RS-449,IEEE488等。
(三)总线标准
总线标准是国际正式公布或推荐的互连各个模块的标准,它是把各种不同的模块组成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系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总线标准为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各模块的互连提供了一个标准界面,该界面对界面两侧的模块而言都是透明的。界面任一方只需根据总线标准的要求来实现接口的功能,而不必考虑另一方的接口方式。按总线标准设计的接口是通用接口。采用总线标准可以为计算机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提供方便。对硬件设计而言,由于总线标准的引入,使各个模块的接口芯片的设计相对独立。同时也给接口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带来了方便。
为了充分发挥总线的作用,每个总线标准都必须有详细和明确的规范说明,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①机械结构规范。确定模板尺寸、总线插头、边沿连接器等的规格及位置;②功能规范。确定各引脚信号的名称、定义、功能与逻辑关系,对相互作用的协议(定时)进行说明;③电气规范。规定信号工作时的高低电平.动态转换时间、负载能力以及最大额定值。
总线标准的制订通常有二种途径:①某计算机公司(或生产厂)在发展自己的微机系统时所采用的一种总线,得到OEM(原始设备制造厂)的普遍接受,按此总线规范开发相应的配套产品,进而形成一种为国际工业界广泛支持的实用总线标准;②由专家小组在标准化组织的主持下从事开发和制订总线标准的工作,标准推出后即可由厂家和用户使用。
从事接纳和主持制订总线标准工作的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组织的专门标准化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适应不同应用水平要求从事开发和制订新的总线标准或建议草案,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由一些公司提出的并为国际工业界广泛支持的实用总线标准进行遴选、研究、修改和评价,给以统一的编号,作为对该总线标准的认可。
随着微机系统的发展,总线在不断发展、完善,原先存在的一些总线标准已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需要 因而有的被淘汰,例如S-100;有的进行改进,例如STD总线。新的总线标准也在不断产生,并以实用性和开放性为特点。
(四)总线的负载能力
所谓总线的负载能力即驱动能力,是指当总线接上负载(接口设备)后必须不影响总线输入输出的逻辑电平。PC总线中的输出信号,在输出低电平时要吸收电流(由负载流入信号源),以IOL表示,这时的负载能力就是指当它吸收了规定电流时,仍能保持逻辑低电平。输出高电平的负载能力以IOH表示,这是一个由信号源流向负载的输出电流,当输出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输出逻辑电平会降低,甚至变到阈值以下。表8-1是系统总线输出的驱动能力。
对于输入信号来说,系统总线就成了I/O插件板的负载,当输入低电平时总线向插件板灌入电流,以IIL表示。要求插件板在流入了这个电流后,还能向总线输出一个正确的低电平。驱动电路还要给总线接收电路提供输入高电平时的电流,记为IIH。对应的值列出在表8-2中。
当总线上所接负载超过总线的负载能力时,必须在总线和负载之间加接缓冲器或驱动器,最常用的是三态缓冲器,其作用是驱动(使信号电流加大,可带动更多负载)和隔离(减少负载对总线信号的影响)。
二、PC总线
PC/XT机系统板的总线结构框图如图8.2所示。
从图8-2可见,系统板上有三种总线,即芯片总线、系统总线、系统扩充总线。系统总线上引出I/O通道(J1~7插槽),系统扩充总线上引出I/O通道(J8插槽)。
系统板上各部件同各总线的关系为:处理器模块挂在芯片总线上;支持器件挂在系统总线和系统扩充总线上;等待/总线响应电路挂在芯片总线和系统总线上;动态RAM挂在系统总线和系统扩充总线上;ROM挂在系统扩充总线上;系统板上的I/O适配器挂在系统扩充总线上。
因为外部I/O适配器并不需要全部总线信号,况且系统板上I/O适配器已经占用了系统总线上一部分控制和联络信号 所以IBM-PC/XT机为配置外部I/O适配器和扩充存储器等专门设计了一组I/O总线即‘PC总线’,又称为‘I/O通道’。系统板上8个62芯I/O扩充槽中7个(J1~J7)通道与系统总线相连。J8扩充槽是在扩充总线上引伸出的一组PC总线。PC总线是在PC/XT系统总线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实际上是系统总线的延伸,作用是供外部的I/O适配器使用。
(一)PC总线的机械规范
在PC/XI的系统板上,PC总线的插槽如图8-3所示。
PC总线插板的形状和尺寸如图84所示。
插板有62个引脚,以A1~A31和B1~B31分列于板的两面,PC总线插槽(即I/O接插座)在PC/XT机系统板中位置如图8-5所示。
(二)PC总线信号说明
PC总线信号线包括8位双向数据总线,20位单向地址总线,其余为控制总线,共有26条 包括6级中断请求线、3对DMA控制线(加一条DACK0)、4条存储器和I/O设备的读写命令线、1条系统时钟信号、1条I/O奇偶检测线、1条I/O就绪线以及其它联络信号线。此外,还提供4种电源(+5V、-5V、+12V、-12V)共8条线,供扩充及I/O适配器使用。62条PC总线信号在I/O扩充槽插座的排列如图8-6所示。
这62条信号线按功能可分为5类:
(1)地址线A19~A0(20条)。用来选定存储器地址或I/O设备地址。当选定I/O设备地址时,A19~A16无效。这些信号一般由CPU产生,也可以由DMA控制器产生。20位地址线允许访问1MB存储空间;16位地址线允许访问64KB的I/O设备空间。
(2)数据线D7~D0 (8条)。用于CPU、存储器和各种I/O适配器之间的数据传送。
(3)控制线(21条)。前一单元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前一单元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 。存储器读、存储器写,由CPU或DMA控制器产生 用来控制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I/O读、I/O写,也是由CPU或DMA控制器产生,用来控制对I/O适配器的数据读出或写人 ,在CPU执行I/O指令时产生。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由8288总线控制器提供。用在系统板上锁存从处理器来的有效地址、在I/O通道上,作为处理器有效地址指示。该信号用来锁存处理器地址。ALE下降沿锁存。
AEN。地址允许信号,由总线响应电路产生,用于DMA操作。当它为高电平时 禁止中央处理器信号进入系统总线,而允许DMA控制器控制系统总线。
IRQ2~IRQ7。6级中断请求信号,这是I/O通道上的I/O适配器向中央处理器发出中断请求服务的信号。采用边沿触发。
DRQ1~DRQ3。三条DMA请求信号。
。四条DMA响应信号。
若I/O槽上某适配器请求和存储器交换数据(如软盘的读或写操作),则DMA请求(DRQ)信号电平升高,在CPU执行完本总线周期操作后,通过DMA控制器向该适配器发回 DMA响应(DACK)信号,同时 DMA控制器占用系统总线。
其中 (DMA通道0总线响应信号)用于控制动态存储器刷新。
T/C。计数终止信号。当任一个DMA通道的传送达到预定字节数时,向适配器发出T/C脉冲信号 以终止DMA数据交换。
RESET DRV。系统总清信号,当加电时使系统各部件复位成初始化。
(4)状态线(2条):
:I/O通道校验。此信号指明I/O通道上扩充存储器或外设出现奇偶校验出错、该信号有效,将使CPU进入非屏蔽中断(NMI)。
I/O CHRDY:I/O通道就绪信号。该信号通常处于高电平,若慢速的 I/O设备等需要CPU延长总线周期时 将此信号变为低电平。直到此信号重新置为高电平才停止总线周期延长。其延长时间是时钟(210ns)的整数倍。
(5)定时信号线(2条):
OSC:主振荡器输出信号,8284时钟发生器提供给I/O通道作为主振荡器信号。周期为70ns,即频率为14.31818MHz,占空比为50%。
CLK:系统时钟信号,它是微处理器工作频率,又称状态周期信号,由OSC晶体振荡器主振频率14.31818MHz经8284时钟发生器三分频获得。周期为210ns,即工作频率为4.77MHz,占空比为33%。
在62芯I/O通道中J1~J7槽和J8信号稍有些区别。J8的I/O通道,其地址线为XA19~XA0,数据线为XD7—XD0,读写命令线为 、 、 、 。它们均由扩充系统总线提供。J1~J7的I/O 通道中B8引脚是一根备用线(即为RE-SERVED),但在J8的I/O通道中,该脚作为 (“卡选中”)信号,当J8槽上的适配器被选中时,该引脚为低电平,向系统指示此卡被选中,以便CPU读写J8槽上的适配器, 该引脚和J1~J7的备用脚是接在一起的,但系统不使用它,这条线应该用集电极开路器件驱动,J8一般用来插入扩充RAM等模板。
三、ISA总线
ISA总线(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采用用80286CPU的IBM PC/AT机中使用的总线,又称PC-AT总线,它是在8位的PC机总线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16位的总线体系结构。ISA总线和PC总线一样,是一种原始的总线设计,实际上是采用将微处理需芯片总线缓冲后直接映射到系统总线上而形成的。
(一)ISA总线的机械规范
ISA总线插板的形状和尺寸如图8-7所示。
该插板有长短两个插口,长插口有62个引脚,以A1~A31和B1~B31分列于板的两面;短插口有36个引脚,以C1~C18和D1~D18分列于板的两面。另一方面虚线X-X为短板边缘线。虚线Y-Y为PC/XT总线板的尺寸。
ISA总线槽(即I/O接插座)在PC/AT机系统板中的位置如图8-9所示。
(二)ISA总线信号说明
ISA总线信号如表8-3所示。
ISA总线设计成前62引脚和后36引脚的插座 它们既可利用前62引脚插入与XT兼容的8位扩展卡,又可利用整个插座插入16位扩展卡。ISA总线前62引脚(A1~A31,B1~B31)的信号分布与功能含义大致与XT总线相同,仅作了两处改动:一是原B19作为0通道的DMA应答线一DACK0(输出),现因AT机的RAM刷新不再通过DMA传输来完成,故直接由系统板上RAM刷新电路产生一REFRESH信号替代(输出),也可由I/O扩展板上的其它微处理器驱动刷新信号(输入); 另一处是PC/AT机上J8槽的B8引脚,原是板选中信号(-CARSLC),现在各个槽中B8处均引入一个“OWS”(零等待状态)信号,它表示扩展槽中的设备无需处理器插入任何附加等待状态,即可完成当前总线周期。
ISA总线的后36引脚设置了8位数据线(高字节)SD8~SD15,高七位地址线LA23~LA17以及控制存储器和I/O设备的读写命令线,并增加了若干中断和DMA控制线(因为在AT机中中断控制器8259A和DMA控制器8237A都有二个,这样在ISA总线中就必然要增加相应的控制信号)电源和地线等。
此外,在36引脚中还设置了如下信号:
(1)SBHF--总线高字节允许(输入/输出)
表示数据总线传送的是高位字节(SD8~SD15),16位设备用SBHE信号控制数据总线缓冲器接到SD8~SD15。
(2)-MEMCS16和-I/OCS16——存储器16位芯片选择和 I/O16位芯片选择(输入)。用来通知系统板,当前的数据传送是一个等待状态的16位存储器周期或I/O周期 。
(3)-MASTER——主设备信号(输入)
用来指示I/O通道上的微处理器将控制总线。
四、EISA总线
EISA总线(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总线)是 ISA总线(AT总线)的扩展,作为同 ISA总线完全兼容(向上兼容)的扩展总线,EISA总线支持多个总线主控器,增加了突发式传送(Burst transfer,又称“猝发式传送”),是一种支持多处理器的高性能32位标准总线。
(一)概述
EISA总线在ISA总线的基础上,将数据总线宽度从16位变为32位,地址总线宽度从24位变为32位,并具有高度同步传送功能。凡是ISA总线上原有的信号线,EISA总线均予以保留。EISA总线具有近200条信号线,分成4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数据传送控制组、总线仲裁信号组及其它功能总线组。其中除ISA原有信号外,主要增加了如下信号(上角带 * 的为低电平有效)。
(1)D(31)~D(16):数据总线高16位,以支持32位数据传送;
(2) :地址总线高8位,以支持32位寻址;
(3) :新增的未锁存的A16~A2地址总线;
(4) :对32位数据总线4字节中各字节的选通信号;
(5)LOCK*:总线锁定信号,提供互斥的总线访问周期;
(6)EX32*:内存或I/Oslave(从设备)用该信号表示其对32位传送的支持;
(7)EX16*:内存或I/Oslave用该信号表示支持16位数据传送;
(8)START*:该信号给出开始一个周期的时序控制;
(9)CMD*:该信号给出在一个周期中的时序控制;
(10)M-IO*:指示当前周期类型是内存访问还是I/O访问;
(11)W-R*:指示当前周期类型是读还是写;
(12)EXRDY:用于EISA的READY线,指示是否需要加入等待周期;
(13) :对应每一插槽的EISA总线请求线;
(14) :对应每一插槽的EISA总线请求响应线;
(15)SLBURST*:slave用该信号表示对突发方式传送的支持;
(16)MSBURST*:master(主设备)用该信号向slave表示该master可产生突发方式的传送。
EISA总线的地址总线为32位 可支持高达4GB的物理地址空间,在EISA总线还可同时存在多个master(主设备),由EISA总线提供公平的循环优先级的总线仲裁。
(二)EISA总线的机械规范
EISA总线扩展槽(连接器)的插脚分上、下二层,上层是原ISA总线的连线,下层是EISA总线新增信号的连线。当ISA插卡插入时,它仅能接触到槽上的上层接线,而当EISA插卡插入时,则同全部总线信号的连线相接触,总线能自动识别所连接的插卡采用的是ISA插卡,还是EISA插卡,并运行相应的周期,这样就保证了EISA总线同ISA总线的兼容性。
EISA总线连接器及插卡外形如图8—10所示。
(三)EISA总线信号引脚排列
EISA总线有198个引脚,其引脚图见图8-11 所示。
由图8-11可见,这198个引脚可分为8列,其中A列、B列和C列、D列为上部触点,前者是62个引脚,后者是36个引脚,这4列同ISA总线信号完全兼容。而E列、F列和G列、H列为下部触点 前者是62引脚,后者是38个引脚,这4列是EISA总线新增加的总线引脚。标有XXXXXX的引脚是系统板制造商专用引脚。(其中右上角带*者为低电平有效信号)。
五、PCI总线
总线结构的标准化对提高微机系统的性能和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的主流微机系统中,通常采用3种总线标准,这就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EISA(Entended ISA,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和PCI(Periphera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部件互连)总线。前两种为标准的I/O总线,PCI为局部总线。这3种总线的主要特征如表8-4所示。
从表8-4可见,ISA总线是8位/16位总线,最高传输率为8Mb/s,用于PC机;EISA总线可用于8位/16位32位系统,最高传输率为32Mb/s,主要用于服务器领域。随着图形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和多媒体技术在PC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上述传统的PC总线——ISA总线和 EISA总线,由于其带宽的限制,已不能适应系统工作的要求。而PCI总线为系统提供了一个高速的数据传输通路,系统内的各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挂在总线上,各设备通过局部总线可以完成数据的快速传送,从而解决了使用传统的I/O总线(ISA/EISA)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
1991年下半年,Intel公司首先提出PCI总线的概念 并成立了PCI集团-PCISIG(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PCI专门权益组织),这一集团包括IBM、Compaq、Apple、DEC和NCR等计算机业界大户。1992年6月22日推出了PCI l.0版,1995年6月1日又推出了支持64位数据通路、66MHz工作频率的PCI2.1版。PCI总线的主要特点是:
(1)突出的高性能。表现在实现了33MHz和66MHz的同步总线操作,传输速率从132Mb/s(33MHz时钟,32位数据通路)可升级到528Mb/s(66MHz时钟、64位的数据通路),满足了当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PC机传输速率的要求。支持突发工作方式(如果被传送的数据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则在访问这一组连续数据时,只有在传送第一个数据时需要2个时钟周期,第一个时钟周期给出地址。第二个时钟周期传送数据,而传送其后的连续数据时,传送一个数据只要一个时钟周期 不必每次都给出地址,这种传送称为“突发传送”或“成组传送”)改进了写相关的图形性能,能真正实现写处理器存储器子系统的完全并发工作。
(2)良好的兼容性。PCI总线部件和插件接口相对于处理器是独立的。PCI总线支持所有的目前和将来不同结构的处理器,因此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周期。
(3)支持即插即用。PCI设备中有存放设备具体信息的寄存器,这些信息可以使系统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和操作系统层的软件可以自动配置PCI总线部件和插件,使系统使用方便。
(4)多主能力。支持多主设备系统,允许任何PCI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实现点到点对等存取 体现了高度的接纳设备的灵活性,
(5)适度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PCI提供的数据和地址奇偶校验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6)优良的软件兼容性。PCI部件可完全兼容现有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可被移植到各类平台上。
(7)定义了5V和3.3V两种信号环境。3.3~5V的组件技术可以使电压平滑过度。
(8)相对的低成本。采用最优化的芯片(标准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和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多路复用(一条信号线分时复用传送二个信号)体系结构减少总线信号的引脚个数和PCI部件数。PCI到ISA/EISA的转换由芯片厂提供,减少了用户的开发成本。
从上述的简要说明可见PCI总线确实有着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目前,一般的奔腾系统中,都采用PCI与ISA 总线并存的系统。可以预见,ISA总线在PC机中的生存期也不会太长,采用单一PCI总线的PC机的出现也为时不远了。
二种典型的PCJ总线系统如图8-12所示。
六、STD总线
STD总线是PROLOG和MOSTEK公司联合开发于1978年12月推出的8位工业微机总线。这是一种结构坚固、功能很强的模块化互连方法,以小尺寸模板(插件板)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建立了一种以功能模块方法来进行面向控制的系统设计,主要应用于以微处理器为中心的工业测控领域。实践证明STD总线能修改和发展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随着16位和32位微机系统的出现,STD总线也先后扩展为16位总线和32位的STD32总线。
(一)16位 STD总线规范
STD总线制造商组织(STDMG)的16位处理器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一个推荐文本,按1985年4月16日STD总线规范1.3修订版本,16位STD总线信号为56个引脚.可分为5个功能组:
引脚l~6 逻辑电源总线
引脚7~14 数据总线
引脚15-30 地址总线
引脚31-52 控制总线
引脚53~56 辅助电源总线
总线连接器引脚分配见表8-5。
(1)电源总线(引脚l~6,53~56)。这两组电源总线适应逻辑和模拟电源配置。五个分立的电源和两个分立的接地线一起使用,如图8-6所示。引脚5和6规定为备用 若用作备用,为消除冲突,这些引脚在插件板上将提供断路能力。
(2)数据总线(引脚7-14,8位、双向、三态、高有效)。数据总线的方向由现行主设备控制 并受诸如读(RD*)、写(WR*)和中断应答(INTA*)等信号影响。
当不使用时,所有插件板释放数据总线为高阻状态。在响应来自暂时主设备的总线请求(BUSRQ*)输人时,例如在DMA传送中,永久主设备将释放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的各条线能多路转换为地址空间扩展之用。
(3)地址总线(引脚15~30,16位、三态,高有效)。地址总线由现行主设备产生,在响应来自暂时主设备的BUSRQ*输入时,永久主设备将释放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提供16位地址线,由存储器或I/O译码。存储器请求(MEMRQ*)和I/O请求(IORQ*)控制线判别两种操作。被使用的特定的微处理器确定地址线的数目以及如何应用它们。
在数据总线上用多路转换可以扩展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的高8位各线(A8~A15)可以被多路转换为数据字扩展之用。
(4)控制总线(引脚31~52)。控制总线的信号线被分为五个部分.存储器和I/O控制、外设定时、时钟和复位、中断和总线控制、以及串行优先级链。
(二)STD32总线
1989年初Ziatech公司为适应高速数据采集、视觉系统和实时控制应用,推出了32位工业总线结构STD32总线。STD32总线在16位SfD总线的56引脚(称为P1引脚)之间新加了58个引脚,称为E1引脚,STD32总线的EI引脚分配见表8-7。
STD32总线的特点是:
(1)具有向上、向下兼容性,可在同一块总线底板上实现8位、16位以及32位数据传送。
(2)增加了总线仲裁和DMA功能 增加了中断线以及32位系统所需要的新的地址线和数据线。数据传送宽度由总线信号仲裁。
(3)STD322总线与EISA总线有很多类似之处,可以使用高集成度的EISA芯片系列,使STD32系统的软件可同PC机的软件兼容。
(4)STD32总线采用同STD总线相同形式的边缘式插座,仅将触片间距缩小为原间距的一半一一0.0625in,使触片数增为114个,从而增加了数据总线的宽度和接地线数目。
当前,STD总线技术正沿着PAL(可编程阵列逻辑)、HPC(高性能器件)、ASIC(专用集成电路)、SMT(表面安装技术)、SSC(小板结构)、标准化、组合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以实现小板结构大机器的功能,具有组合性好、可靠性高和标准性的特点。在工业测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外,STD总线技术吸取其他总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组成多处理机系统、分布式测控系统、测控网络系统等,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一)总线
总线是一种在多于二个模块(设备或子系统)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 为在各模块(设备或子系统)之间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总线由传输信息的物理介质以及一套管理信息传输的通用规则(协议)所构成。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可以含有几块、十几块插件和外设、这些插件和部件连接起来即可构成系统。许多微型机制造厂大量地以插件方式向各种用户提供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厂)产品。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构成微机系统。这些OEM产品包括CPU、RAM、ROM、EPROM、A/D、D/A,通用或专用接口电路,以至于各种各样的单板微型机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希望从不同厂家购买的OEM插件能插入外购或自制的机箱,亦即期望各个厂家生产的插件是兼容的,能方便地构成系统或扩充系统。为了实现兼容的目的,就要求各插件的几何尺寸相同,插头的插针数相同,插头上各插针的定义相同,以及控制插件工作的时序相同。这就从用户的角度提出了对总线结构的要求。从微机制造厂的角度出发按总线标准生产插件,将使其产品的应用面更广,从而一个厂家不必生产微机系统的全部插件,它只需生产本厂有专长的插件和OEM产品即可。因此、无论从用户还是从制造厂来说都提出了对总线标准的要求。随着微机工业的发展 确立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总线标准,微机制造厂根据各种总线标准以机箱方式向用户提供连接好的系统,可以用于各种场后。微机系统采用了总线以后,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处理速度,简化微机的系统结构,使系统易于扩充,而目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硬件的设计过程,减轻了软件的设计和调试工作,缩短了软件研制周期 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二)三类总线
按照总线的规模、用途及其应用场合.总线可分为三类:
1.片总线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芯片内部引出的总线:它是用微处理器构成一个部件(如CPU插件)或是一个很小的系统时信息传输的通路。
2. 内总线(I-BUS)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也就是常指的微机总线。它是用于微机系统中各插件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是微机系统所特有的,应用最多。
3. 外总线(E-BUS )
又称“通信总线”。它是微机系统之间,或是微机系统与其它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往往借用电子工业其它领域已有的总线标准。
图8-1示出三类总线在系统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各类微处理器的引脚信号即片总线,例如8086/8088CPU的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等即构成该芯片的片总线。内总线常用的有STD总线、MULTIBUS总线,PC总线PC-AT总线等,32位微机系统出现后又推出许多 32位微机总线 如 MCA总线、VME总线、EISA总线等。外总线常用的有RS-232C,RS-449,IEEE488等。
(三)总线标准
总线标准是国际正式公布或推荐的互连各个模块的标准,它是把各种不同的模块组成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系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总线标准为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各模块的互连提供了一个标准界面,该界面对界面两侧的模块而言都是透明的。界面任一方只需根据总线标准的要求来实现接口的功能,而不必考虑另一方的接口方式。按总线标准设计的接口是通用接口。采用总线标准可以为计算机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提供方便。对硬件设计而言,由于总线标准的引入,使各个模块的接口芯片的设计相对独立。同时也给接口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带来了方便。
为了充分发挥总线的作用,每个总线标准都必须有详细和明确的规范说明,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①机械结构规范。确定模板尺寸、总线插头、边沿连接器等的规格及位置;②功能规范。确定各引脚信号的名称、定义、功能与逻辑关系,对相互作用的协议(定时)进行说明;③电气规范。规定信号工作时的高低电平.动态转换时间、负载能力以及最大额定值。
总线标准的制订通常有二种途径:①某计算机公司(或生产厂)在发展自己的微机系统时所采用的一种总线,得到OEM(原始设备制造厂)的普遍接受,按此总线规范开发相应的配套产品,进而形成一种为国际工业界广泛支持的实用总线标准;②由专家小组在标准化组织的主持下从事开发和制订总线标准的工作,标准推出后即可由厂家和用户使用。
从事接纳和主持制订总线标准工作的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组织的专门标准化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适应不同应用水平要求从事开发和制订新的总线标准或建议草案,另一方面对现有的由一些公司提出的并为国际工业界广泛支持的实用总线标准进行遴选、研究、修改和评价,给以统一的编号,作为对该总线标准的认可。
随着微机系统的发展,总线在不断发展、完善,原先存在的一些总线标准已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需要 因而有的被淘汰,例如S-100;有的进行改进,例如STD总线。新的总线标准也在不断产生,并以实用性和开放性为特点。
(四)总线的负载能力
所谓总线的负载能力即驱动能力,是指当总线接上负载(接口设备)后必须不影响总线输入输出的逻辑电平。PC总线中的输出信号,在输出低电平时要吸收电流(由负载流入信号源),以IOL表示,这时的负载能力就是指当它吸收了规定电流时,仍能保持逻辑低电平。输出高电平的负载能力以IOH表示,这是一个由信号源流向负载的输出电流,当输出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输出逻辑电平会降低,甚至变到阈值以下。表8-1是系统总线输出的驱动能力。
对于输入信号来说,系统总线就成了I/O插件板的负载,当输入低电平时总线向插件板灌入电流,以IIL表示。要求插件板在流入了这个电流后,还能向总线输出一个正确的低电平。驱动电路还要给总线接收电路提供输入高电平时的电流,记为IIH。对应的值列出在表8-2中。
当总线上所接负载超过总线的负载能力时,必须在总线和负载之间加接缓冲器或驱动器,最常用的是三态缓冲器,其作用是驱动(使信号电流加大,可带动更多负载)和隔离(减少负载对总线信号的影响)。
二、PC总线
PC/XT机系统板的总线结构框图如图8.2所示。
从图8-2可见,系统板上有三种总线,即芯片总线、系统总线、系统扩充总线。系统总线上引出I/O通道(J1~7插槽),系统扩充总线上引出I/O通道(J8插槽)。
系统板上各部件同各总线的关系为:处理器模块挂在芯片总线上;支持器件挂在系统总线和系统扩充总线上;等待/总线响应电路挂在芯片总线和系统总线上;动态RAM挂在系统总线和系统扩充总线上;ROM挂在系统扩充总线上;系统板上的I/O适配器挂在系统扩充总线上。
因为外部I/O适配器并不需要全部总线信号,况且系统板上I/O适配器已经占用了系统总线上一部分控制和联络信号 所以IBM-PC/XT机为配置外部I/O适配器和扩充存储器等专门设计了一组I/O总线即‘PC总线’,又称为‘I/O通道’。系统板上8个62芯I/O扩充槽中7个(J1~J7)通道与系统总线相连。J8扩充槽是在扩充总线上引伸出的一组PC总线。PC总线是在PC/XT系统总线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实际上是系统总线的延伸,作用是供外部的I/O适配器使用。
(一)PC总线的机械规范
在PC/XI的系统板上,PC总线的插槽如图8-3所示。
PC总线插板的形状和尺寸如图84所示。
插板有62个引脚,以A1~A31和B1~B31分列于板的两面,PC总线插槽(即I/O接插座)在PC/XT机系统板中位置如图8-5所示。
(二)PC总线信号说明
PC总线信号线包括8位双向数据总线,20位单向地址总线,其余为控制总线,共有26条 包括6级中断请求线、3对DMA控制线(加一条DACK0)、4条存储器和I/O设备的读写命令线、1条系统时钟信号、1条I/O奇偶检测线、1条I/O就绪线以及其它联络信号线。此外,还提供4种电源(+5V、-5V、+12V、-12V)共8条线,供扩充及I/O适配器使用。62条PC总线信号在I/O扩充槽插座的排列如图8-6所示。
这62条信号线按功能可分为5类:
(1)地址线A19~A0(20条)。用来选定存储器地址或I/O设备地址。当选定I/O设备地址时,A19~A16无效。这些信号一般由CPU产生,也可以由DMA控制器产生。20位地址线允许访问1MB存储空间;16位地址线允许访问64KB的I/O设备空间。
(2)数据线D7~D0 (8条)。用于CPU、存储器和各种I/O适配器之间的数据传送。
(3)控制线(21条)。前一单元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前一单元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 。存储器读、存储器写,由CPU或DMA控制器产生 用来控制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I/O读、I/O写,也是由CPU或DMA控制器产生,用来控制对I/O适配器的数据读出或写人 ,在CPU执行I/O指令时产生。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由8288总线控制器提供。用在系统板上锁存从处理器来的有效地址、在I/O通道上,作为处理器有效地址指示。该信号用来锁存处理器地址。ALE下降沿锁存。
AEN。地址允许信号,由总线响应电路产生,用于DMA操作。当它为高电平时 禁止中央处理器信号进入系统总线,而允许DMA控制器控制系统总线。
IRQ2~IRQ7。6级中断请求信号,这是I/O通道上的I/O适配器向中央处理器发出中断请求服务的信号。采用边沿触发。
DRQ1~DRQ3。三条DMA请求信号。
。四条DMA响应信号。
若I/O槽上某适配器请求和存储器交换数据(如软盘的读或写操作),则DMA请求(DRQ)信号电平升高,在CPU执行完本总线周期操作后,通过DMA控制器向该适配器发回 DMA响应(DACK)信号,同时 DMA控制器占用系统总线。
其中 (DMA通道0总线响应信号)用于控制动态存储器刷新。
T/C。计数终止信号。当任一个DMA通道的传送达到预定字节数时,向适配器发出T/C脉冲信号 以终止DMA数据交换。
RESET DRV。系统总清信号,当加电时使系统各部件复位成初始化。
(4)状态线(2条):
:I/O通道校验。此信号指明I/O通道上扩充存储器或外设出现奇偶校验出错、该信号有效,将使CPU进入非屏蔽中断(NMI)。
I/O CHRDY:I/O通道就绪信号。该信号通常处于高电平,若慢速的 I/O设备等需要CPU延长总线周期时 将此信号变为低电平。直到此信号重新置为高电平才停止总线周期延长。其延长时间是时钟(210ns)的整数倍。
(5)定时信号线(2条):
OSC:主振荡器输出信号,8284时钟发生器提供给I/O通道作为主振荡器信号。周期为70ns,即频率为14.31818MHz,占空比为50%。
CLK:系统时钟信号,它是微处理器工作频率,又称状态周期信号,由OSC晶体振荡器主振频率14.31818MHz经8284时钟发生器三分频获得。周期为210ns,即工作频率为4.77MHz,占空比为33%。
在62芯I/O通道中J1~J7槽和J8信号稍有些区别。J8的I/O通道,其地址线为XA19~XA0,数据线为XD7—XD0,读写命令线为 、 、 、 。它们均由扩充系统总线提供。J1~J7的I/O 通道中B8引脚是一根备用线(即为RE-SERVED),但在J8的I/O通道中,该脚作为 (“卡选中”)信号,当J8槽上的适配器被选中时,该引脚为低电平,向系统指示此卡被选中,以便CPU读写J8槽上的适配器, 该引脚和J1~J7的备用脚是接在一起的,但系统不使用它,这条线应该用集电极开路器件驱动,J8一般用来插入扩充RAM等模板。
三、ISA总线
ISA总线(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采用用80286CPU的IBM PC/AT机中使用的总线,又称PC-AT总线,它是在8位的PC机总线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16位的总线体系结构。ISA总线和PC总线一样,是一种原始的总线设计,实际上是采用将微处理需芯片总线缓冲后直接映射到系统总线上而形成的。
(一)ISA总线的机械规范
ISA总线插板的形状和尺寸如图8-7所示。
该插板有长短两个插口,长插口有62个引脚,以A1~A31和B1~B31分列于板的两面;短插口有36个引脚,以C1~C18和D1~D18分列于板的两面。另一方面虚线X-X为短板边缘线。虚线Y-Y为PC/XT总线板的尺寸。
ISA总线槽(即I/O接插座)在PC/AT机系统板中的位置如图8-9所示。
(二)ISA总线信号说明
ISA总线信号如表8-3所示。
ISA总线设计成前62引脚和后36引脚的插座 它们既可利用前62引脚插入与XT兼容的8位扩展卡,又可利用整个插座插入16位扩展卡。ISA总线前62引脚(A1~A31,B1~B31)的信号分布与功能含义大致与XT总线相同,仅作了两处改动:一是原B19作为0通道的DMA应答线一DACK0(输出),现因AT机的RAM刷新不再通过DMA传输来完成,故直接由系统板上RAM刷新电路产生一REFRESH信号替代(输出),也可由I/O扩展板上的其它微处理器驱动刷新信号(输入); 另一处是PC/AT机上J8槽的B8引脚,原是板选中信号(-CARSLC),现在各个槽中B8处均引入一个“OWS”(零等待状态)信号,它表示扩展槽中的设备无需处理器插入任何附加等待状态,即可完成当前总线周期。
ISA总线的后36引脚设置了8位数据线(高字节)SD8~SD15,高七位地址线LA23~LA17以及控制存储器和I/O设备的读写命令线,并增加了若干中断和DMA控制线(因为在AT机中中断控制器8259A和DMA控制器8237A都有二个,这样在ISA总线中就必然要增加相应的控制信号)电源和地线等。
此外,在36引脚中还设置了如下信号:
(1)SBHF--总线高字节允许(输入/输出)
表示数据总线传送的是高位字节(SD8~SD15),16位设备用SBHE信号控制数据总线缓冲器接到SD8~SD15。
(2)-MEMCS16和-I/OCS16——存储器16位芯片选择和 I/O16位芯片选择(输入)。用来通知系统板,当前的数据传送是一个等待状态的16位存储器周期或I/O周期 。
(3)-MASTER——主设备信号(输入)
用来指示I/O通道上的微处理器将控制总线。
四、EISA总线
EISA总线(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总线)是 ISA总线(AT总线)的扩展,作为同 ISA总线完全兼容(向上兼容)的扩展总线,EISA总线支持多个总线主控器,增加了突发式传送(Burst transfer,又称“猝发式传送”),是一种支持多处理器的高性能32位标准总线。
(一)概述
EISA总线在ISA总线的基础上,将数据总线宽度从16位变为32位,地址总线宽度从24位变为32位,并具有高度同步传送功能。凡是ISA总线上原有的信号线,EISA总线均予以保留。EISA总线具有近200条信号线,分成4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数据传送控制组、总线仲裁信号组及其它功能总线组。其中除ISA原有信号外,主要增加了如下信号(上角带 * 的为低电平有效)。
(1)D(31)~D(16):数据总线高16位,以支持32位数据传送;
(2) :地址总线高8位,以支持32位寻址;
(3) :新增的未锁存的A16~A2地址总线;
(4) :对32位数据总线4字节中各字节的选通信号;
(5)LOCK*:总线锁定信号,提供互斥的总线访问周期;
(6)EX32*:内存或I/Oslave(从设备)用该信号表示其对32位传送的支持;
(7)EX16*:内存或I/Oslave用该信号表示支持16位数据传送;
(8)START*:该信号给出开始一个周期的时序控制;
(9)CMD*:该信号给出在一个周期中的时序控制;
(10)M-IO*:指示当前周期类型是内存访问还是I/O访问;
(11)W-R*:指示当前周期类型是读还是写;
(12)EXRDY:用于EISA的READY线,指示是否需要加入等待周期;
(13) :对应每一插槽的EISA总线请求线;
(14) :对应每一插槽的EISA总线请求响应线;
(15)SLBURST*:slave用该信号表示对突发方式传送的支持;
(16)MSBURST*:master(主设备)用该信号向slave表示该master可产生突发方式的传送。
EISA总线的地址总线为32位 可支持高达4GB的物理地址空间,在EISA总线还可同时存在多个master(主设备),由EISA总线提供公平的循环优先级的总线仲裁。
(二)EISA总线的机械规范
EISA总线扩展槽(连接器)的插脚分上、下二层,上层是原ISA总线的连线,下层是EISA总线新增信号的连线。当ISA插卡插入时,它仅能接触到槽上的上层接线,而当EISA插卡插入时,则同全部总线信号的连线相接触,总线能自动识别所连接的插卡采用的是ISA插卡,还是EISA插卡,并运行相应的周期,这样就保证了EISA总线同ISA总线的兼容性。
EISA总线连接器及插卡外形如图8—10所示。
(三)EISA总线信号引脚排列
EISA总线有198个引脚,其引脚图见图8-11 所示。
由图8-11可见,这198个引脚可分为8列,其中A列、B列和C列、D列为上部触点,前者是62个引脚,后者是36个引脚,这4列同ISA总线信号完全兼容。而E列、F列和G列、H列为下部触点 前者是62引脚,后者是38个引脚,这4列是EISA总线新增加的总线引脚。标有XXXXXX的引脚是系统板制造商专用引脚。(其中右上角带*者为低电平有效信号)。
五、PCI总线
总线结构的标准化对提高微机系统的性能和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的主流微机系统中,通常采用3种总线标准,这就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EISA(Entended ISA,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和PCI(Periphera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部件互连)总线。前两种为标准的I/O总线,PCI为局部总线。这3种总线的主要特征如表8-4所示。
从表8-4可见,ISA总线是8位/16位总线,最高传输率为8Mb/s,用于PC机;EISA总线可用于8位/16位32位系统,最高传输率为32Mb/s,主要用于服务器领域。随着图形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和多媒体技术在PC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上述传统的PC总线——ISA总线和 EISA总线,由于其带宽的限制,已不能适应系统工作的要求。而PCI总线为系统提供了一个高速的数据传输通路,系统内的各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挂在总线上,各设备通过局部总线可以完成数据的快速传送,从而解决了使用传统的I/O总线(ISA/EISA)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
1991年下半年,Intel公司首先提出PCI总线的概念 并成立了PCI集团-PCISIG(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PCI专门权益组织),这一集团包括IBM、Compaq、Apple、DEC和NCR等计算机业界大户。1992年6月22日推出了PCI l.0版,1995年6月1日又推出了支持64位数据通路、66MHz工作频率的PCI2.1版。PCI总线的主要特点是:
(1)突出的高性能。表现在实现了33MHz和66MHz的同步总线操作,传输速率从132Mb/s(33MHz时钟,32位数据通路)可升级到528Mb/s(66MHz时钟、64位的数据通路),满足了当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PC机传输速率的要求。支持突发工作方式(如果被传送的数据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则在访问这一组连续数据时,只有在传送第一个数据时需要2个时钟周期,第一个时钟周期给出地址。第二个时钟周期传送数据,而传送其后的连续数据时,传送一个数据只要一个时钟周期 不必每次都给出地址,这种传送称为“突发传送”或“成组传送”)改进了写相关的图形性能,能真正实现写处理器存储器子系统的完全并发工作。
(2)良好的兼容性。PCI总线部件和插件接口相对于处理器是独立的。PCI总线支持所有的目前和将来不同结构的处理器,因此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周期。
(3)支持即插即用。PCI设备中有存放设备具体信息的寄存器,这些信息可以使系统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和操作系统层的软件可以自动配置PCI总线部件和插件,使系统使用方便。
(4)多主能力。支持多主设备系统,允许任何PCI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实现点到点对等存取 体现了高度的接纳设备的灵活性,
(5)适度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PCI提供的数据和地址奇偶校验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6)优良的软件兼容性。PCI部件可完全兼容现有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可被移植到各类平台上。
(7)定义了5V和3.3V两种信号环境。3.3~5V的组件技术可以使电压平滑过度。
(8)相对的低成本。采用最优化的芯片(标准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和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多路复用(一条信号线分时复用传送二个信号)体系结构减少总线信号的引脚个数和PCI部件数。PCI到ISA/EISA的转换由芯片厂提供,减少了用户的开发成本。
从上述的简要说明可见PCI总线确实有着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目前,一般的奔腾系统中,都采用PCI与ISA 总线并存的系统。可以预见,ISA总线在PC机中的生存期也不会太长,采用单一PCI总线的PC机的出现也为时不远了。
二种典型的PCJ总线系统如图8-12所示。
六、STD总线
STD总线是PROLOG和MOSTEK公司联合开发于1978年12月推出的8位工业微机总线。这是一种结构坚固、功能很强的模块化互连方法,以小尺寸模板(插件板)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建立了一种以功能模块方法来进行面向控制的系统设计,主要应用于以微处理器为中心的工业测控领域。实践证明STD总线能修改和发展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随着16位和32位微机系统的出现,STD总线也先后扩展为16位总线和32位的STD32总线。
(一)16位 STD总线规范
STD总线制造商组织(STDMG)的16位处理器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一个推荐文本,按1985年4月16日STD总线规范1.3修订版本,16位STD总线信号为56个引脚.可分为5个功能组:
引脚l~6 逻辑电源总线
引脚7~14 数据总线
引脚15-30 地址总线
引脚31-52 控制总线
引脚53~56 辅助电源总线
总线连接器引脚分配见表8-5。
(1)电源总线(引脚l~6,53~56)。这两组电源总线适应逻辑和模拟电源配置。五个分立的电源和两个分立的接地线一起使用,如图8-6所示。引脚5和6规定为备用 若用作备用,为消除冲突,这些引脚在插件板上将提供断路能力。
(2)数据总线(引脚7-14,8位、双向、三态、高有效)。数据总线的方向由现行主设备控制 并受诸如读(RD*)、写(WR*)和中断应答(INTA*)等信号影响。
当不使用时,所有插件板释放数据总线为高阻状态。在响应来自暂时主设备的总线请求(BUSRQ*)输人时,例如在DMA传送中,永久主设备将释放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的各条线能多路转换为地址空间扩展之用。
(3)地址总线(引脚15~30,16位、三态,高有效)。地址总线由现行主设备产生,在响应来自暂时主设备的BUSRQ*输入时,永久主设备将释放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提供16位地址线,由存储器或I/O译码。存储器请求(MEMRQ*)和I/O请求(IORQ*)控制线判别两种操作。被使用的特定的微处理器确定地址线的数目以及如何应用它们。
在数据总线上用多路转换可以扩展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的高8位各线(A8~A15)可以被多路转换为数据字扩展之用。
(4)控制总线(引脚31~52)。控制总线的信号线被分为五个部分.存储器和I/O控制、外设定时、时钟和复位、中断和总线控制、以及串行优先级链。
(二)STD32总线
1989年初Ziatech公司为适应高速数据采集、视觉系统和实时控制应用,推出了32位工业总线结构STD32总线。STD32总线在16位SfD总线的56引脚(称为P1引脚)之间新加了58个引脚,称为E1引脚,STD32总线的EI引脚分配见表8-7。
STD32总线的特点是:
(1)具有向上、向下兼容性,可在同一块总线底板上实现8位、16位以及32位数据传送。
(2)增加了总线仲裁和DMA功能 增加了中断线以及32位系统所需要的新的地址线和数据线。数据传送宽度由总线信号仲裁。
(3)STD322总线与EISA总线有很多类似之处,可以使用高集成度的EISA芯片系列,使STD32系统的软件可同PC机的软件兼容。
(4)STD32总线采用同STD总线相同形式的边缘式插座,仅将触片间距缩小为原间距的一半一一0.0625in,使触片数增为114个,从而增加了数据总线的宽度和接地线数目。
当前,STD总线技术正沿着PAL(可编程阵列逻辑)、HPC(高性能器件)、ASIC(专用集成电路)、SMT(表面安装技术)、SSC(小板结构)、标准化、组合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以实现小板结构大机器的功能,具有组合性好、可靠性高和标准性的特点。在工业测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外,STD总线技术吸取其他总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组成多处理机系统、分布式测控系统、测控网络系统等,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工学类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笔记 总 线 知 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笔记 总 线 知 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