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精选练习题二
单选
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B )
A.修身 B.养性
C.求知 D.养神
《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 )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 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 D.美育雷厉风行
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 )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B )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B )
A.诉诸感性 B.潜移默化
C.能动性 D.艺术性
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C )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提出“游于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B )
A.庄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美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关键在于它有( C )
A.深邃的哲理 B.规范的流程
C.感性的形式 D.强制的灌输
所谓“审美的人”是( A )
A.具有自由人生境界的人 B.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人
C.身材美丽的人 D.追逐时尚的人
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以审美教育人的美学家是【 A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席勒
将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看成熏、浸、刺、提四种力的学者是(C)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梁启超 D.朱光潜
古罗马的贺拉斯对于美育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A)
A.“寓教于乐” B.“三一律”
C.“上帝即是美” D.“诗应该离开教会”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他把乐的感化作用看成是育人的A
A. 最高境界 B.现实途径 C.基本手段 D.根本目的
在儒家的美育观中,实质上更强调(C)
A.知识教育 B. 艺术教育 C.道德教化 D.才艺培养
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最显著的特点是(A)
A.诉诸感性 B. 化性起伪 C.理性直观 D.陶养性情
多选
下列属于“美育的目的”的是( ACD )
A.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B.造就文化人才
C.成就审美的人生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E.繁荣社会文化
关于美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BD )
A.形象直观的教育 B.潜移默化的教育
C.立竿见影的教育 D.以情动人的教育
E.以理服人的教育
关于美育功能的说法不准确的有( ABC )
A.诉诸感性 B.形象直观
C.潜移默化 D.化性起伪
E.怡情养性
决定美育内涵和性质的主要因素有【 BD 】
A.教育者的主观目的
B.所使用的媒介手段
C.受教者的特殊要求
D.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
E.国家的教育方针
美育的特点是( ABC )
A.诉诸感性 B.能动性
C.潜移默化 D.诉诸理性
E.被动性
下列关于“化性起伪”的表述正确的有(ABE)
A.是对美育功能的表述 B.重视美育对入的后天影响
C.是对人的先天本性的伪装 D.对人的先天本性持否定态度
E.要求美育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
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他认为要体现这一原则,文艺就必须具有(ABE)
A.真实性 B. 形象性
C.理解性 D.想象性
E.情感性
名词解释
美育的功能。
1.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人格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
2.化性起伪。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审美教育
答: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简答
以美育代宗教说
答:美育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能,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他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他拿宗教与美育作比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他还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宗教也是诉诸人的心灵,追求完满与解脱,但主要是减少人们现实的痛苦,鼓励他们对来世充满希望。而美育则是受审美对象感发,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个性,追寻真实现世的幸福,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
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答:(1)美育与人格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示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美育事实上也就沦为以美为手段的德育,取消了自身的独立性。
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1)联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也同样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2)区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力,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简述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答:(1)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他强调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自存在的价值。
(3)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答:(1)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2)“审美的人”是人的一种人生境界或生存状态。他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现代教育的产物。
(3)只有在接受智育、德育、体育的同时接受过良好美育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答:(1)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它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就出几个艺术家来。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取消了它实际存在的独立地位。
(3)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美育。
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育的先驱之一,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重视。
(2)他认为, 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美育。
(3)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式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
本文标签:山东自考 经验分享 山东省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精选练习题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dzk.sd.cn)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